文化之乡梅州令人尴尬。当阅读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时,他们就落后了
1
梅州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一向崇文重教,读书风气极盛。
- 清华大学校长刁作谦
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文化之乡美誉不胫而走。
梅州客家文化之乡由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文化底蕴深厚,梅州历来有崇文重教、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2)英才辈出,梅州客家文化曾孕育和培养了以程旼、姚雨平、叶剑英、黄遵宪、李文古、宋湘、李文固、丁日昌、丘逢甲、林风眠、程贤章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和现代当代文化名人
3)文物丰富,共有有黄遵宪故居、梅县学宫、丘逢甲故居、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
4)民居独特,以围龙屋为代表的客家民居,讲究天人合一,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在梅州市区及城郊40公里以内的地域,至今保存着几百座大小不一的围龙屋。
5)民俗众多,客家人的民风民俗内容非常广泛,客家民俗完善在梅州得到良好的保留和发展。
2
改革开放后,梅州文教事业发展更快,设立嘉应大学、嘉应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三间。1990年在全市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恢复高考以来,梅州高考录取率、高分率、成才率一直排在广东的前列。
梅州,又被誉为大学校长的摇篮,从梅州走出去的大学校长在200人以上,他们包括原清华大学校长刁作谦;原东北大学校长张如心,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汪懋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刘焕彬,是俄罗斯工程院和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原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张作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梅州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有靠读书走出去的梅州人,比较有名的有英拉他信兄妹、李光耀李显龙父子、黄华华、叶选平、何立峰等是客家子弟成千上万走向政界的佼佼者。
卖鸡蛋缴儿女上大学;放牛娃考上名牌大学;一边打工一边考大学;兄妹双双考上北大清华,这类故事在梅州遍地可拾。
在梅州,读书成了风气。你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是让人瞧不起的。我们梅州听得最多的声音是朗朗的读书声。考上大学,就跳出龙门,读书成了梅州客家子弟的唯一出路。
从30、40年代,50、60年代,70、80年代,梅州人考上大学的比比皆是,知名的不知名的大学,到处都能听到我们的客家音。
3
梅州市,古称嘉应府、嘉应州、循州、敬州、齐昌府,广东省辖地级市,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和漳州接壤,南部与潮州、揭阳、汕尾毗邻,西部与河源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相连。
梅州是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也是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成员。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兼有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面积15876.06平方公里,下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2017年末户籍人口550.11万。同时也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700多万,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港澳台600多万客家人中,就有200多万祖籍在梅州。2013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中国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在梅县区松口镇落成,同时,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也正式开馆。2013年成功举办了央视中秋晚会。
梅州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客都” ,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素有“文化之乡 、华侨之乡 、足球之乡、客家菜之乡”之称,同时还享有“广东汉剧之乡 、广东汉乐之乡 、金柚之乡 、单丛茶之乡 、温泉之乡 、长寿之乡” 、版画之乡 等美称。
4
客家梅州地区,人多地少。不读书,就没出路。读书,让客家人遍及全球。
在这里,6、7口人才分到一两亩地,迫使我们要读书出去。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改变了成千上万客家人的命运。客家人勤劳朴实勇敢坚强又特别能吃苦。因此在世界的那个角落都有为数不少的客家人。
他们还向世界传播客家文化,很多国家是先认识了客家人才认识了中国。
5
当读书不再是唯一出路的时候,梅州落伍了。
曾几何时响当的东山中学、兴宁一中、五华水寨中学、丰顺丰顺中学……等中学已远远落后于广东的其他名牌学校了。
梅州,读书声少了,做生意的吆喝声多了。“再穷再苦也要建一流的学校”也不再有人提起。
文化之乡已越来越不相符了。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潮州、广州远远把我们抛下了。当年值得梅州人骄傲的文化之乡梅州人还敢再提吗?
文化之乡是我们几十几百代的努力奋斗才得的美名,就要这么轻易的拱手相送吗?
面对文化之乡的称呼我们不尴尬吗?我们曾经以文化之乡而荣,现在还能承受得起这个“荣光”吗?
6
外国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日本作家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
换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保台抗倭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等都涌现出不少赫赫有名的如丁日昌、何子渊、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梅州客家籍将领;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胜枚举,如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勤劳俭仆、崇文重教、爱国爱乡、重义轻利、勇于开拓的传统特性,在众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传统上的梅州客家妇女,胸怀宽广,在她们的无私奉献下,客家男子纷纷外出经商、读书、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担便落在她们肩上。“名人出客家”现象,实际上正是在千千万万客家妇女作坚强后盾的基础上诞生的。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快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观园和名闻遐迩的"世界客都",建设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壮大山区经济的朝阳产业。
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成了客家独特的人文景观。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
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活动家、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维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当代客家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名闻遐迩。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遗存的各类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旧居)约500余处。
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当文化之乡丢了之后,梅州还是梅州吗?世界潮流轰轰烈烈,你不进则退你就会给人抛弃。梅州应该及早的意识到这一点。
文化之乡这块牌子是我们梅州二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丢了岂不可惜?知耻而后勇,尴尬了落伍了,我们依然有不少热爱文化的仁人志士,我们是否应该为梅州文化出点力?
煮着豆腐论三囯,牛背上背英语单词,乡间小路上的读书声,这种画面现在离梅州越来越远了!当读书不再是唯一出路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文化果实自己,文化之乡的品牌我们也需要重新树起!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梅州人意识到文化之乡与梅州不大相符了,他们也开始着力打造新梅州了。如“客天下”文化的建设,文化古迹的修复,名人名家旧址的修缮……或许不久的将来梅州又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文化之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