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昨天诊断为7+2!突变株首先在社区中传播。为什么食客不断被招募?疾病控制专家的答复

6月3日0—24时,广东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例,广州报告6例,佛山报告1例;另有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2例,广州报告。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广州报告。

变异毒株首次出现社区传播,变异株呈现毒力更强

截至目前,广州本轮疫情确认为感染的是在印度发现的变异病毒。这种变异病毒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的特点,而这种变异毒株也是首次在我国国内出现社区传播。

感染这种变异毒株的患者在感染症状、临床救治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作出解答。

——患者在感染症状上有哪些特点?重症率如何?

蔡卫平:这次的病毒株感染最大特点是患者鼻咽拭检测新冠病毒核酸载量特别高,平均值比去年的患者高出接近一倍。此外,病情进展更快,去年的潜伏期平均是5.9天,这次只有3.2天。

本轮疫情患者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居多。重症化率6.2%,比去年疫情的重症化比例要低。但去年的病人是有症状才去就医或发热后被检查出来,本轮疫情大部分患者是主动筛查发现。

——治疗方式和以往有哪些不同?

蔡卫平:印度发现的变异株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因此早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治疗上差别不大,以积极的氧疗、对症支持治疗和中药治疗为主。

6月3日,广州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雷春亮接受媒体采访说,与广州此前疫情相比,本次疫情的变异株呈现毒力更强的特点,针对变异株毒力强的情况,要引起高度关注。

为什么连续有就餐者中招?疾控专家复盘

广东省内这波新冠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6月2日晚,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首席科学家、主任医师林鹏根据不断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复盘了一个真实案例,并指出:“新冠病毒变异株,为这次的疫情防控带来了新挑战”,不过当前措施依然有效。

复盘:陆续被检出阳性,竟全因一顿早茶

5月21日,住广州荔湾的郭阿婆(75岁)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5月26日广州荔湾的宋阿婆(73岁),5月27日47岁的酒店服务员姚女士、广州荔湾的李阿婆(85岁)也陆续被检出……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些竟然全是因为一顿早茶:

5月19日,姚女士给郭阿婆所在餐桌送餐,期间未佩戴口罩;

5月19日,郭阿婆与宋阿婆曾同一时间在某茶楼喝过早茶;

而宋阿婆与李阿婆互不认识,但曾同一时段在某酒家就餐。

分析:本次疫情特点之一是通过共同就餐等感染后传播

出门喝个早茶,竟然就中招了?!这次病毒这么厉害吗?

林鹏分析,确实本次疫情病毒的传播力强,共同吃一顿饭、短暂的非直接接触就可以造成病毒传播:2名感染者是在茶、餐厅被传染的,1名感染者在送餐时未佩戴口罩。他进一步指出,这个案例也反应出本次疫情的特点

挑战:来自变异株

“新冠病毒变异株,为这次的疫情防控带来了新挑战”,林鹏认为,不过即使面对突变株,当前措施依然有效。

他分析,5月21日以来,广州本地感染者中已检测的基因测序结果高度同源,病毒均为传播速度极快的新冠病毒Delta变种。虽然传播力强,但这次病毒的传播途径并没有太大变化,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接触传播为次要途径。当前的检测试剂对突变株仍然有效。

“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启用

6月1日,首个“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在广州体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据介绍,针对本轮疫情,广州体育馆将搭建4个气膜实验室,核酸日检测能力可以超过12万管。截至目前,3个气膜方舱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

按照目前的配置,“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全天候运转,每个实验室日检测产能超3万管。相比之前需要投入48名人员来完成3万管的核酸检测任务,全面引入自动化设备后的“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减少至40名成员,即可实现效率提升。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视点、广州日报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宗赫

Add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