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一个7岁的“熊孩子”偷了游戏,充电超过20000次!退款的希望渺茫,父母情绪崩溃
“熊孩子”这种生物自古有之,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小小年纪就可以时不时让千万父母或是哭笑不得,或是声泪俱下,正所谓“娃们静悄悄,准是在作妖;家有熊孩子,天天都中招!”
这不,市区的沈先生一家就遇到了一个让全家头疼的问题:7岁孩子偷偷用母亲手机玩游戏,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充值2万多元,让原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家长情绪崩溃,一夜连吃两次降压药
“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情况本来就拮据,没想到还遇到这样的事,真的让人难以接受。”市民沈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丈母娘有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父亲又患有股骨头坏死和肺气肿,妻子还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腰椎间盘突出,孩子也有先天性眼疾,目前治疗费用也花了十多万,还要接受治疗。夫妻俩工资并不高,每个月都只能省吃俭用才能维持生活,银行卡里的钱是好不容易拼凑出来还信用卡和房贷的。
据沈先生介绍,因为寒假期间又恰好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考虑到学校开学延迟,为了让孩子能预习一下功课,不耽误下学期学习,沈先生的妻子李女士便用手机给孩子下载了学习软件,让孩子利用假期时间好好学习,没想到“聪慧过人”的孩子竟然趁机偷偷下载了多款游戏软件,并利用父母手机中保存的身份证信息进行了实名验证。“更不可思议的是,儿子竟然猜对了他妈妈的支付密码,从1月30日到2月4日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狂刷2万多。”沈先生说,仅单笔648元的消费,就有22次。
部分银行扣款记录
“我们现在这个家庭真的是雪上加霜,我现在想死的心都有,昨天晚上我连吃了两次降压药,血压都降不下来。”15日,沈先生的妻子李女士在给OPPO手机的客服沟通退款时,情绪激动地说道。李女士说,2月4日,家长无意间曾发现孩子有躲开家长,偷偷下载游戏并充值的行为,但当时没有细看短信明细,就以为只充值了一千来块钱,只是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卸载了游戏。
直到2月8日,银行还款日期将近,夫妻俩怕余额不够,查看银行余额才发现卡里大约少了一万多元,于是立即拨打了游戏开发公司的联系电话,但游戏公司表示,扣款均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专属合作平台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需致电OPPO官方客服。但在李女士致电OPPO客服并等待几天之后,得到的答复仍是要李女士举证,证明充值操作是在孩子无家长监护情况下进行的。“更让我崩溃的是,据OPPO客服反馈,我儿子充值的金额不止一万多,从微信、支付宝等渠道累计扣费达两万六千多元。”李女士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说,家里又没有监控,根本没办法举证,随后的几次致电OPPO官方客服,得到的答复仍是一样。
“我本来是通过以前的老板同事,找了份去非洲的工作,想着工资能够高点,让老婆换一个轻松一点的工作,不用经常晚上十一二点下班。”沈先生皱着眉头深吸了一口烟,现在疫情期间也走不了,收入也没有。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玩游戏充值举证难,退款希望渺茫
那么,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
使用家长的手机充值游戏
到底是否应该退款呢?
记者咨询了广东众浩律师事务所律师欧阳毅
欧阳毅律师表示,7岁的孩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跟他智商情商以及相关行为有关的相关活动,但沈先生儿子的游戏充值2万余元的行为,明显超出了他的能力和认知范围。
作为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具有监管义务,对孩子的无民事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沈先生所面临的还有一个举证的问题。作为监护人,沈先生需要证明本案游戏充值的行为,是孩子没有经过家长的同意,擅自拿家长的手机来支付。但是现实生活中,该方面的事实很难提供相应的证据。如果家长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家长的手机是由孩子使用并支付充值的,那么家长要求退款的可能性将很渺茫。
欧阳毅律师还提醒广大市民,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等法律规定,家长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孩子的监护人,依法对孩子具有抚养、监护和管理的责任、义务。如果监护人在对孩子监管方面存在过错,那么监护人应当对孩子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家长们要监管好自己的孩子,避免给孩子的不当行为买单。
全媒体记者| 彭茂洋
编辑| 陶金